瀏覽器不支持程序操作收藏命令,請使用Ctrl+D進行添加

榮寶齋出版社
《美術(shù)學(xué)博士論叢·南朝押署制度研究》
返回列表
作者:李寧
責編:高承勇
版號:978-7-5003-2391-4
分類:藝術(shù)
開本:32
包裝:平裝
印張:9.63
版次:1版
印次:1次
定價:¥68
出 版 社 : 榮寶齋出版社
詳情介紹: 南朝押署應(yīng)當是最早的古法書鑒藏方式,在隋代逐步衍生出了排署。排署將諸多參與鑒藏工作負責人的官職及姓名排列于卷后,同時書寫鑒藏時間。這種方式在貞觀年間變得繁瑣,國家柱國大臣的官職姓名赫然在列。押署與排署的鑒藏方式逐步演化,鑒藏家開始將對一段文字書寫于卷后,題跋的形式出現(xiàn)。《法書要錄》中輯錄的“智永題右軍樂毅論后”應(yīng)當是早期的法書題跋,但屬于私人鑒藏方式。褚遂良在《十七帖》后題寫“褚遂良校無失”,應(yīng)當是官方較早的題跋形式。題跋在宋代發(fā)展隆盛,此時的書法理論也多是題跋體。到了唐代,印油普遍使用,官方印記鈐蓋于文書縫處,押署基本被印記替代,同樣起到防偽的作用。鈐印相對于書寫姓名較為快捷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如現(xiàn)存古法書中留存的“貞觀”“開元”印記。唐代中宗后,內(nèi)府法書多流入私家,私人鑒藏印記也開始出現(xiàn)。從以上古法書鑒藏的流變來看,南朝押署是古法書最早的鑒藏方式,揭示南朝押署的真相無疑是從源頭上解決古法書鑒藏的動機與原理,亦能夠很好的理解后世出現(xiàn)的鑒藏方式和方。
同時,在目前的鑒藏史著作中,由于文獻有限,大多對南朝鑒藏歷史敘述不足。通過對南朝押署的研究,會對此期的鑒藏認識更加深入。由于南朝押署是內(nèi)府鑒藏行為,無疑是揭開南朝鑒藏歷史的主要線索。

本書入選“書法好書榜”2023年度榜。